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杜平让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对高校美术教育理想状态的一种设想

2006-08-26 10:26:35 来源:
A-A+

作者:杜平让

  伴随着多年来一种模仿学习的方式,在不断努力灌输前人的智慧和血液之后,我们对于外部世界和当下的环境越来越显得感知迟钝,在最初就少有培养个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学习轨迹上,我们就难于找到有关创造的喜怒哀乐,我们急切呼唤真实灵感的显现,挖掘我们的创造潜能。假如我们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就敢于提出问题,就开始有一点点个性思维的苗头和创造的意识,也不至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和竖满规则的创造道路上那么缺乏创造的神经,使我们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倍感创造的饥渴和无柰,我们盼望创造将给我们带来的欢呼雀跃。回想这么多年来的学习历程,面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我们作为一个从事高校美术教育的艺术工作者,不得不出于自己的良知和职业道德对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假如我们自欺欺人地还一味地保守当下这种落后于时代的懒惰的教育状态,那我们可真是有愧于为人师这个光荣的职业。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落后的概念化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生锈在老化的教育机制的运行过程当中,使我们的高校美术教育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很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也缺乏较高的艺术实践的能力,这不得不令人担忧,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学生对创作的概念糊里糊涂,或者一知半解,作品不是抄袭就是简单机械地拼凑,这无疑给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现代美术的本质特征就是文化的多元化。现代美术教育应该是开放的。面对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既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拥有丰富的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然而一些陈旧的教学体系及以所谓传统写实为基础的落后的概念化的知识结构和惰性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遏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挖掘和发挥。这种与当代艺术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只注重程式化概念化技法的掌握和学习,忽略了艺术个性的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也遏制和毁灭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扬和培植,掩埋了学生心灵的智慧之光。为此,我们有必要来设想一下高校美术教育的理想状态,以期望改进当前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使之适应于飞速发展的时代。

  和我们自己学习艺术的历程一样,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一是要靠合理的课程设置,二是需要优秀教师的导引。

  目前大部分高校美术专业都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所以合理的课程设置就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课程之间的内在衔接显得尤为重要,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要明确具体地适应于专业方向的特点而有所侧重。除此之外,我们如果能把下列的教育内容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当中,并且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始终贯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我们的教学效果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一、把教授艺术规律、审美理想、审美要求以及课堂里本来要先传授的所谓技巧、技法等教学内容放在发现、挖掘和培养学生个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之中进行。

  如果我们在基础课训练的开始就把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培育学生的个性思维模式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鼓励学生寻找生命中的个性特质,让学生明确意识到作为个体存在的差异,提醒他们重新感受构成这种差异的那些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个人化的细节。因为每个人都存在这种先天的特异性,正是这些先天的特异性才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心性和品格。而这种内向的自我关照也是符合现代艺术内在的精神特质的。从艺术发展的整体看,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经历了一个由对客观自然的外向体现到对客观自然的内向体验的过程,这是一个由被动地模仿到主动地把握客观世界的转变过程。这种内向的关照它能让艺术实践在一开始就变得鲜活、充实而生动。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以前在课堂上的角色,把填鸭和灌输式的绳之一法变成随机应变的因势利导,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因材施教,及时地把握时机,把艺术的本质规律和丰富而鲜活的审美思想及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成果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地把握和吸收,也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按照自我的内心需求和内心特点来调整和使用共同的规范和标准。使学生以艺术的方式来认识自我,以自我的方式来认识艺术。这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一种更加开放和宽松的参照系统和知识框架,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排除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片面的认识和观念,从美术史、美学规律及人文精神的层面予以提示,注重对人文知识的灌输,为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这比技术性指导更加重要。艺术观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艺术生命,如果能使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判断真伪的能力以及自我修正的艺术观,那将是高校美术教育的莫大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修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艺术规律的深入研究。

  围绕着自觉自愿的选择所发生的想象与表现,形式和语言的探索也能源于心灵,情感的投入也会更加真切,这才是我们这些所谓从事艺术的人真正的生活主题,也是每个从事艺术的人所梦寐以求的事情。以自己的方式观察、理解、思考,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寻找自己的感觉,有一种直面现代的状态,这种状态不管成熟与否,但它有一个表现的欲望在里面,这种最初的表现欲望是作品成败的关键。至于写实基本功的训练它只是一个方面,应该说艺术的眼界与修养、个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转化等等都是基本功的范畴。这种自觉自愿的选择和完全属于自己内心需要的感觉也正是个体差异的体现。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客观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对事物的认识、对美的感受也必然具备无限的丰富性和差异纷呈的个性。在美术教学中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其个性特点,是非常必要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创造潜力不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对学生个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养成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也是激发他们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能从学生下意识反应的自然情态之中发现属于艺术个性的最根本的依据。引导学生运用这种个性反应,以自身独特的目光去感受物象客体,再自然、真实地把自己的见解表现出来,传递出自己所感受到的信息,从而使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个性化语言与内心个性化思维达成自然的契合。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才学和胆识,能及时发现和觉察课堂上学生的灵性显现的火花和独特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蛛丝马迹,并给以相对准确地把握和明确及时的肯定。这一切都与教师的艺术修养、功底和创作的实际能力有关。

  二、让艺术个性和个性化语言方式启蒙于个性化思维模式的培养之中。

  艺术个性是艺术家通过主观审美意识的支配下把物象的客体形态描绘在作品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在内心需要的驱动下运用艺术技巧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的一种个人技能风格,也是艺术家在个性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观察、理解的独特性所在,它与纯粹的“新”、“奇”是不同范畴的概念。个性表现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表达与内心的认识相协调、相适应的前提下,必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能以模拟他人的只言片语来做作所谓的艺术个性。所谓艺术表现,是人们以艺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是由心而发的,从其自身特征来看必须是和内心感受协调一致的整体,有着自然真实的属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传递主体对客体特征的真实感受,才能在艺术表现中获得真正有价值、能与内心世界浑然一体的美的特性,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机制。艺术个性是艺术家对外部世界独特认识的自然流露和表达,其根本因素潜藏于内心真实的感受,基于作者的个人意识。所以,在最初的基础教学的开始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尊重自己心灵的感受,逐步学会用真诚的语言表达这种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养成说真话说心里话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说真话说心里话的能力。感受说出心里话之后的那种痛快与兴奋,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自觉自愿地投入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法的学习和探索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这样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节约和缩短初级阶段的学习时间,更容易和专业的实践活动接轨。这里不是忽视基本功的训练,而是强化本质意义上的基本功,也让学生明白基本功的锤炼是一辈子的事情。

  而这种个人意识究竟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对艺术个性起作用,这里就需要我们探讨几种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是临摹,二是借鉴,三是阅读。临摹是体验和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也是学习最基本的表达方法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要很快转向借鉴的学习方式。这里所说的借鉴,是指坚持自我特色和个性风采下的学习,它与效仿和模拟有着质的区别。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视野的开拓,语言的丰富,技法的多样,都是不可缺少的。当我们弄清借鉴的真正含义时,它便会产生新的动力,使我们的学习不断走上新的台阶。借鉴并非效仿,借鉴是对他人的艺术成果,包括观察、见解和表现进行冷静的分析,对艺术语言、符号进行内在的理解和有意识的过滤、提取,为艺术表现寻找新的思路。阅读,是大量地分析和欣赏丰富的、优秀的艺术成果,对他人的艺术见地以及表现技能进行学习和研究,在不失自我个性特征的前提下给以潜移默化的补充和丰富,以自己的理解把获得的感知溶进自己的语言系统,使之找到与自己的艺术个性相吻合的契机,通过消化、再认识,从有意识地研究到下意识的运作,从而变为自己一体化的个性语言。然而真正的成熟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在经过艰辛漫长的实践和积淀之后。任何在情感表达上的矫揉造作或艺术上的东施效颦都是无法传递“真”与“美”的艺术境界。正如罗丹所说的:“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不重表现,但求浮华、纤柔的矫饰,无故的笑,装模作样,傲慢自负——一切没有灵魂、没有道理,只是为了炫耀的说谎的东西。”

  所以,在大学的学习阶段应该从一开始就在个人感受和个性特色的前提下,逐步培养个性思维方式,在这种个性思维方式的支配下广泛涉猎,以真情实感的付出来培育这种个人意识,从而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自觉地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

  三、把创作贯穿在整个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课程当中,注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以创作带动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

  可以说艺术创作是学校教学的目的,艺术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大量的基础训练、写生、习作最终都是要形成创作的能力,开启他们想象的智慧之门,为创造的艺术实践而服务。一个具有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人才。而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对艺术规律及其基本技能的模仿性训练,使学生缺乏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艺术实践的能力,致使教学双方都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基础课和专业课与创作脱节。甚至有些教师还提出,大学是打基础的,至于创作,那是以后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教学思路的确是有问题。这也是目前高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根源所在。

  学生意识的养成、创造性的开发、审美层次的提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它应当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起初阶段就应当有意识、有步骤的将具有个性特征的创作意识的培养融入基础教学当中。而且每个年级都应当开设相应的创作课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侧重于练习性习作的训练,教师片面的认为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搞好创作,致使基础课与创作课缺少内在的衔接,造成学生重模仿而轻创造。事实上,人在模仿的同时,并不放弃创造的冲动,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指出:“伟大的力量甚至在技巧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出优美的艺术作品,而如果缺乏这种力量,即使最美的技巧也不能产生最优秀的作品。”艺术家要借助技巧来进行表达,但技巧毕竟只是手段,因此教学应以作为技巧训练的基础课与创作课并重为原则。在基础课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个人感受,打破原有的规范化、套路化教学,使他们明确个体的存在,锤炼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强调画面的概念,不断完善学生组织、建构画面的能力,这将对他们进行创作实践起到内在的衔接作用。

  四、把探索性习作训练纳入创作课教学。

  探索性习作应该是学生初步探索个人表现风格过程中的实验性作品,是个人风格形成之前的艺术探索。这种个性表现以及个人风格应该萌芽于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始阶段,它触及观念、个性、情感、风格、题材、形式等多方面课题。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作品会出现面貌不稳定、不成熟、甚至有一定模仿性的情况,但因其实验性可以使学生心态放松,大胆尝试,教学更具有动态的鲜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艺术偏爱和个性特征,自主选择艺术方向,进行艺术探索,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自我,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语言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总之,通过对长期形成的现有教学模式的全面改进,使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艺术前途的长远发展。通过加强学生个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在全面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创作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他们的眼界和知识范围,树立他们自强、自立的自信心,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扬起他们的艺术之帆,让他们一毕业就有能力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社会的需要,成为新时代有用的美术人才。“授之予渔”的真谛便在于此。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最大成功。

  杜平让 2005年7月于上海

  (文章来源:艺术家提供)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杜平让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